网站首页 > 正文

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全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2016-01-22文章来源:校内 浏览次数:

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加强产教融合

和校企合作,全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栾立明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创建于1979年,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课师资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也是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是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建校38年来,学校以职教师资教育为核心功能,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主线,形成了职技高师教育、高等工程教育、高等技术教育“三位一体”,职教教师培养与培训“双重支撑”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11个教学分院, 4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文、管、理、经、教育、艺术7个学科,拥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人。2014年,学校成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学校成为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院校,并牵头成立了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联盟,担任理事长单位,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应用型转型工作。

一、抓先导,凝心聚力,形成转型发展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强力推动学校应用型转型工作,提高全校教职员工对转型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学校开展了以“转型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大讨论活动全校上下对转型发展的认识高度统一,全校教师一致认为学校要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全面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实一体”,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职业教育研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培养目标上体现“应用性”,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上体现“复合性”,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地方性”,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岗位性”,在教学环节上体现“实践性”,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工程师范大学。

二、抓突破,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

学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和扩大合作发展联盟,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积极、主动地与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是加大与合作企业的交流与协作,双方共同确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实习实训,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实现技术顾问、技术咨询及升级改造,充分实现校企融合;二是与长春客车厂、吉林欧亚集团、吉林人民出版社等196家企业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三是学校积极引进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实训室和工作室。同时,依托“校企校”联盟资源,采用学校与用人单位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分段培养、教学场所与工作岗位交替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先后与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公司、北京(山东)斯麦尔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北京中航联盟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奥维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和合作培养,2016年学校与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成立了“吉报数字传媒与创意学院”,股份制二级学院的成立开启了吉林省校企共建、共管、共担进行深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先河,双方采取2.5+1.5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体系,联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多种渠道的校企合作,形成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2016年底,学校又与青岛青软实训、北京福田、长城汽车、临江市政府签订了校企、校地合作协议,目前,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全部采取校企、校地合作培养。

三、抓主线,优化专业和课程体系,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突出应用、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学校根据行业企业需要,明确专业定位,找准服务面向,凝练专业特色;调减与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不相适应的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技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增加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化工、物流管理、机器人工程、网络新媒体等与我省产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市场急需的专业,形成了具有较高集中度的优势专业群。在课程建设上,突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按照“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要求,以应用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将二、三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处理好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的关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工作能力;根据行业企业生产流程构建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习实训体系,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完善教学大纲,共同编写专业教材;利用基于实际应用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互动式、开放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加强了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课程开发和应用,目前开发网络课程和理实一体化课程30余门,真正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在考核方式上,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改革人才培养特色,注重技能培养,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对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理论学时由原来的2800多学时压缩到2200学时,把压缩的学时投放到实习实践学时中,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四、抓关键,以“双师型”为核心,打造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按照“既能上得了课堂,又能下得了工厂”的要求,打造“双师型”队伍。在制度措施上,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教师学位提升与博士工程计划》、《“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技能名师评选办法》、《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通过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开展教学名师、教学技能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遴选,开展教师讲课比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从师任教水平。学校成立了教师教育发展中心,专门负责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在实际工作操作中,积极推进“双聘”制度,从行业企业聘用行家里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参加实践指导、举办专题讲座;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生产一线参加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把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做为评职的硬件每件,要求青年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不低于三个月,否则在职称评定上实行一票否决;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出国、出境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近两年,学校先后选派100多名教师到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地进修学习,派出150多名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培训。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306人,占专任教师的57.63%,形成了理实一体、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抓保障,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转型试点工作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2014年,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任副组长的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校转型发展工作,定期召开转型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工作方案,建立了转型工作网站,制定了“整体转型,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开”的转型工作的总体思路,首批确定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1个转型试点专业,明确了转型专业的十项具体工作任务2016年,学校又确定了19个本科专业进行转型,转型专业达到30个,到2017年底所有本科专业实现全部转型,学校应用型转型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确保转型试点工作有序进行,学校制定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转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转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三是加大资金投入。2014年以来,学校本着重点建设项目优先、转型试点专业优先、实验教学急需优先、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优先的原则,在学校事业收入各中央及吉林省财政专项中投入9000多万元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配备了仪器设备。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吸纳社会资金,健全校企合作政策,采取股份合作等多种渠道融资,为学校应用型转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抓合作,以国际交流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紧紧围绕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推动合作办学和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德国、韩国、加拿大、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高校进行校际交流。与韩国世翰大学(原大佛大学)签订了建立姊妹校的协议,合作成立了“韩国文化研究与教育中心”,在世翰大学建立了汉语普通话测试中心,互派学生交流和教师交流。学校还与韩国釜庆大学、日本城西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技术学院和俄罗斯国立职业师范大学、美国波士顿费舍尔学院和台湾地区等国(境)外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各项交流与合作。与韩国世翰大学合作开展动画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台湾勤益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实施本科生交流项目的实施,为学校拓展了对外交流范围和深度,在全方位合作中推进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

几年来,在应用型转型发展工作实践中,学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距离设定的转型发展总目标还任重道远,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做好应用型转型工作一是必须坚持与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相结合;二是要坚持学校办学特色,要高举职教大旗不动摇,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动摇;三是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机遇意识,把创新融入到学校转型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推动应用型转型试点工作的纵深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